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ob欧宝网址 > 新闻动态 >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_江心寺_温州_蒙古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_江心寺_温州_蒙古

发布日期:2025-07-07 02:12    点击次数:119

1276年3月,温州江心寺的聚会

1276年3月中旬,南宋的遗臣们汇聚在浙江温州的江心寺。自从一个月前,南宋的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决定投降,打开临安的大门给蒙古军,南宋的灭亡已成为定局。然而,当一个王朝即将覆灭时,总会有一些忠臣不甘心看着它悄然消失,他们会做出最后的抗争。

就在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准备投降的前夜,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苏刘义等人带着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这两位年幼的小王爷秘密逃出宫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逃亡,两个小王爷终于抵达了温州江心寺。

这两位王子虽然年幼,不到十岁,但作为宋度宗的遗孤,继承了赵宋王朝的正统地位,他们在流亡中的号召力不可小觑。得知他们身在温州江心寺的消息后,数百名流亡的赵宋遗臣和数十万民兵义勇军纷纷渡海而来。于是,1276年3月中旬,南宋遗臣们齐聚温州江心寺,场面壮观。

展开剩余77%

温州江心寺的历史印记

此时的江心寺,仍旧保留着一百五十年前的痕迹。赵构——南宋的开国皇帝曾在金兀术攻陷临安后逃至此地。赵构的御座仍旧安静地放置在寺内,仿佛在默默见证历史的沧桑。众人来到这里,自然不会忘记祭拜赵构。于是,在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的带领下,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苏刘义、杨亮节、俞如珪等人齐齐投拜于宋高宗赵构的御座之下。

这一举动既是为了凝聚人心,也为了激励士气,重燃他们心中的忠诚与希望。祭拜完毕后,众人一致决定,年仅九岁的益王赵昰将被任命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号召忠诚于赵宋的百姓起兵抗蒙,恢复汉族江山。

蒙军的威胁

这一消息迅速传开,之前被谢老太后遣散的各路勤王兵马再次集结,向温州汇聚。得知赵宋王朝的遗臣们准备在温州展开最后一搏,忽必烈命令谢老太后,凭借祖母的身份召回益、广两王,并解散他们的兵马。

随着这道命令到达,温州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无视这道命令,等待他们的将是蒙古军的南下追击。正当众人忧虑时,陈宜中站了出来,沉声说道:“这一天迟早会来,我们又有何可畏惧的?”在他的提议下,忽必烈和谢老太后的使臣接连被处决,而旗帜上也飘扬起了“天下兵马都元帅”的标志。

接下来,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应对即将南下的蒙古军。陈宜中的提议是:“登船出海,南下福州!”

福州之战与新朝的建立

此时的流亡朝廷虽然士气高涨,却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张世杰虽能领军,但缺乏战略眼光;陆秀夫对军事完全不了解;苏刘义、杨亮节和俞如珪等人,之前仅是禁卫军的统领,根本没有大规模作战的经验。然而,对于陈宜中的提议,他们并未提出异议,因为此刻他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决定出海前往福州后,这支流亡的宋朝军队准备进入新的阶段——养精蓄锐,整军备战。1276年5月1日,福州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在众多大宋遗臣的见证下,益王赵昰正式登基为帝,改元景炎。自此,以宋恭帝为首的投降派已经成为历史,而一个全新、不屈的赵宋王朝在海岸线上屹立,将为即将到来的北方风暴做好准备。

李庭芝的艰难抉择

流亡朝廷虽然拥有兵力,但缺乏像李庭芝这样的战时统帅。此时的李庭芝已在淮东的扬州坚守了超过一年,但缺乏支援,粮草匮乏,形势愈加危险。1276年夏季,福州的流亡政府急召李庭芝南下主持战局。然而,李庭芝面临的抉择极为艰难:一方面,他若不去福州,数十万朝廷军队将陷入混乱;但若他前往福州,便意味着放弃他坚守多年的扬州。

在副将姜才的劝说下,李庭芝最终决定离开扬州,带领七千兵马南下。然而,让李庭芝未曾预料到的是,他刚刚离开扬州大门,叛徒朱焕便将城门打开,蒙古军迅速占领了扬州。李庭芝和姜才不得不在泰州城被围困。

李庭芝的悲壮结局

围城的蒙古军不仅带来了士兵的家属,还在心理上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叛变的士兵为保家人安全,放开了泰州城门。面对这一切,李庭芝心如刀绞,决定以死谢国。他跳入莲花池中,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蒙军并未轻易放过他,将他活捉。

三天后,李庭芝和姜才被押解到扬州。蒙将阿术出于对李庭芝的敬意,亲自迎接了这位昔日的对手。然而,李庭芝却冷漠回应:“败军之将,只求速死,勿复他言。”

阿术劝降无果,最终选择尊重李庭芝的忠诚与高傲,让他在扬州殉国。随着李庭芝和姜才的殉国,蒙军的进攻让淮东大地的城市相继陷落。曾护卫南宋百年江山的江淮大地,最终落入了蒙古的版图。

发布于:天津市